11月2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介绍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有关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办主任朱兴国,湖南省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赵云海出席会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探索出将知识产权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合、共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是发挥信息优势,助推专利技术强农。
首先,注重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优化专利文献检索及分析系统等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具,为贫困地区获取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利用等提供便利。
其次,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建设的51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其中,陕西、新疆等地的TISC中心为当地贫困地区解决了农产品种植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业升级。
同时,还专门面向中西部地区开展专利信息帮扶工作。通过“专利信息对接精准扶贫”等项目,在山西、宁夏等地围绕农产品种植加工、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专利信息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难点问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
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综合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知识产权工作,指导各地切实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做强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取得积极成效。
在审查保护方面。我局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以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申请审查的“绿色通道”,优化审查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商标品牌富农和地理标志兴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385个,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935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224家,建设24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涵盖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三区三州”。
在推广运用方面。2019年以来,我局共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省藏区等贫困地区开展实施21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目前已累计直接投入引导资金逾1000万元,覆盖17个中西部省份的43个国家级贫困县,涉及大同黄花等32件地理标志。当地政府已配套投入超过1.2亿元,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逾210亿元,相关产品加工、商业物流、旅游业等产值40亿元,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带动从业贫困人口超过60万人。
三是发挥产业优势,助力定点帮扶区县脱贫摘帽。
湖南桑植和河北崇礼分别是1994年和2007年成为我局的两个定点扶贫区县。多年来,我局都选派干部到这两个区县扶贫挂职,从最初建桥修路、盖学校的物资帮扶,逐渐发展到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来进行智力帮扶,助推产业发展,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扶贫新路径。两地通过保护和运用“桑植白茶”“崇礼蚕豆”等地理标志,扶持壮大产业,形成“专业合作社+品牌+产业+贫困户”等产销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创收,以“造血式”扶贫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崇礼、桑植已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双双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其中,桑植结合自身发展模式,提出了要打造知识产权精准扶贫“世界样本”的目标。崇礼在运用知识产权脱贫摘帽的同时,也全面加强冬奥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借助冬奥会更好更快地实现全面小康。
多年来,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有了切身的体会。知识产权不仅能在工业领域、大城市、工业品牌中发挥作用,而且也能在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壮大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