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传说》 引领“地标”新常态

栏目:理论与实务 发布时间:2015-07-30 作者: 傅兰洪
分享到:

借力《传说》  引领“地标”新常态

 ――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感

 傅兰洪

        有幸拜读了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叶双瑜同志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笔者不禁拍手叫好,为此文叫好,为《福建地理标志传说》叫好,也为全省工商系统的商标同仁们叫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来形容地理标志商标是再妥帖不过,以此来论《传说》,可谓点睛之笔、神来之作。地理标志商标,顾名思义,是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有关,区域性是其显著特征。大多数地理标志商标都是与优质或特色农产品结合,通过市场形成附加值向农产品转移,从而大大提高从事地理标志商标产品生产的农民的收入,真正实现商标富农。实践证明,申请注册并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已经成为不少地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正如叶双瑜同志所言,“运用地理标志商标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做法和成效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广”。

     《传说》的编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建省省商标协会自2011年起历时5年,成功收集了来自八闽大地的266篇地理标志传说,编辑出版了4集《福建地理标志传说》,不仅展示了已注册成功的73件地理标志商标,还包括大量的未注册的地理标志史料,彰显了八闽大地丰富富饶的地理标志资源。如叶双瑜同志所誉,“传说出版,使福建土特产有了金字招牌”。更令人兴奋的是,《传说》可作为未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历史资料使用,为新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扫清了障碍,造福于后人。

       曾几何时,史料不足成为八闽大地地理标志商标的“拦路虎”。多少名声在外的地理标志产品在申请商标时,就因史料不足只能望“标”兴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曾经的基层商标工作者,笔者也是深有感触。为了帮助申请注册“邵武碎铜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笔者走访了档案局、地志办、政协文史办、农业局等多家单位查找相关的史料记载,然而翻遍了《邵武市志》等多部文史资料,几近绝望。后来是通过书中记载,以书找书追本溯源,终于在建委档案馆里一本不起眼的资料上看到“邵武碎铜茶”的相关史料,如获释宝,促使了“邵武碎铜茶”的成功注册,实现了“一县一地标”的突破。可以说,史料记载是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有了这次艰辛体验后,笔者感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之前,必须“史料”先行。为此,笔者逐页翻阅《邵武市志》,大海捞针似的看到了“邵武笋干”,先吃了“史料”这颗定心丸,再去动员指导,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就顺利多了。虽然如此,但邵武地处闽北山区,物产丰富,很多优质的特色农副产品注册商标时还是因为“史料”不足而被拒之门外,成为笔者离开商广股岗位的心头憾事。如今,在省商标协会的协调下,入选《传说》的文章与入编县市志的史料记载一样具有效力,较好地解决了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过程中史料不足的问题,为全省基层商标工作者带来利好消息。做为商标基层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借助于《传说》之力,挖掘当地优势农副产品,引领地理标志商标工作新常态,真正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枚商标造福一方百姓!

                                                                                    (本文作者为邵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