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今年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华安铁观音”榜上有名。这是华安县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是漳州市首件被认定为驰名商标的茶叶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使福建“铁观音”再添新名片,“华安铁观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好山好水出好茶
华安是闽南地势较高的一个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酸性土多,具备生产优质茶、有机茶的优势。
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北溪记胜》记载:“茶烘”(华丰)四面环山、一水中流,水路交通极为方便。这里制茶技艺好,每到制茶季节,烘焙时香韵四起。现在,这小镇里还有20多个茶邦、茶行遗址,可见当时小镇茶市之繁荣。
华安铁观音最为集中的产区在距离县城20公里外的仙都镇,这里不仅到处可见绿色的茶园,而且也有个类似于安溪“中国茶都”的茶叶集散场所——“华仙茶都”。“华仙茶都”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拥有店面416套和3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是漳州市2007年重点建设项目、农业部指定的专业批发市场、全国乡镇一级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
由于铁观音茶产业的发展,华安县已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铁观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铁观音优质茶主产区,拥有铁观音茶注册商标91件,其中包括1件驰名商标、9件省级著名商标、17件市级知名商标,铁观音茶叶种植面积达2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综合产值近30亿元。
特色产业特色路
与“安溪铁观音”相比,“华安铁观音”也有自己的特色。“华安铁观音”因海拔较低,气温较暖和,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年可产“五季”,形成比“安溪铁观音”早上市15至20天的春季“明前茶”和迟上市的冬季“冬片茶”。这两大特色优质茶叶,使华安铁观音有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
据华安县茶叶协会会长林荣杰介绍,1996年以来,华安茶农采用“轻发酵”工艺制作出的砂绿紧结重实、鲜香甘锐的铁观音茶叶;1998年以后,他们又进一步大胆创新,在生产上采用矮化密植,通过多次修剪、喷灌、大棚覆盖等措施,促成早投产、早收益,才有了一年可产“五季”的特色;采用空调低温做青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大大提高了华安铁观音的品质。
近年来,华安县把这一特色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在茶叶主产区仙都镇建立了万亩绿色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全县优质铁观音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值持续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水涨船高”。目前,茶叶产业已成为华安最具发展潜力、生产效益最好的一大特色农业产业。
铸就品牌“三级跳”
在推动铁观音茶叶品牌创建方面,华安县工商局“先行一步”,于2009年5月18日专门成立商标行政指导小组,指导县茶叶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华安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0年8月,“华安铁观音”成功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核准。这是华安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一件大事,对增加华安铁观音的附加值,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品牌知名度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年,华安铁观音年产值增加到16亿元,增长了23%,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4200元增加到6000元,增长30%。
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只是让“华安铁观音”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如何打造知名品牌,让“华安铁观音”由注册商标变成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实现“三级跳”工商部门“想尽了办法”。
华安工商局大力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观念和质量意识。通过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办案力度,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及“保春耕、保夏种、保秋收”的“三保”茶叶活动,查处侵犯注册商标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在企业注册登记窗口设置“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引导、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和农民组建农民专业茶叶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目前,华安县已登记注册涉茶农民专业合作社55家;加大行政指导力度,让符合条件的企业、茶农统一使用证明商标,严格按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和加工,使“华安铁观音”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一方面建议政府出台品牌奖励措施,提高企业创牌意识,另一方面全力指导华安县茶叶协会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
在各方努力下,华安铁观音商标于2010年11月被认定为知名商标、2011年8月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12年4月27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实现了品牌创建的“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