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建盏的传说

栏目:地理标志商标 发布时间:2013-12-04 作者: 韦武 祝熹 魏尚人 来源: 福建省建阳市建窑建盏协会
分享到:

        建阳建盏之所以出名,首推铁胎兔毫盏。关于铁胎兔毫盏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大约在北宋初年,当时的建阳水吉一带遍布窑口,上百条龙窑同时烧制黑瓷,浓烟直上云霄,蔚为壮观。秋后的一天,阳光清亮,天蓝云淡,建阳水吉芦花坪一条僻静的小山沟的一口龙窑却冷冷清清,不见忙忙碌碌的工匠,也没有熙熙攘攘的商户,就连晒坯场上都空无一物。在窑场前的工棚内独自坐着一位后生,在聚精会神的摆弄着几堆不同颜色的泥土,旁边还摆放着几十个成色各异的黑瓷建盏。他是谁?在这干嘛呢?原来他就是十天前刚揭下建州府告示的年轻窑工詹小二。

       前些天,官家为了取悦朝廷重臣,出重金贴告示悬赏黑瓷珍品,如果是烧制十个八个也许有人敢接这活,可它要的是能供整个朝廷享用的精品重器,那就没人敢揽这活了。官府因此恼怒下狠招,三十天期限到,没人揭就关闭所有窑口!一时间,靠烧窑为生的人都议论纷纷,惴惴不安,个个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詹小二站出来了,不为重金,就为老百姓,独自担当。说起詹小二,窑工们都知道他祖祖辈辈都是烧窑的,别看他年轻,烧窑技艺是远近无人可比的,加上他为人朴实仗义,深受大家拥戴。今天他正潜心琢磨新的胎土和釉料配方。突然,他神情疲惫的脸上焕发容光,双手猛地一拍膝盖,大喊一声:“成了,就这么烧!”

       第二天开始,冷清的窑口人来车往,异常繁忙,在詹小二的指挥下,洗泥制泥,拉胚晾胚,码钵装窑,搬柴烧火的都忙碌起来了。时不时有人请示詹小二:“师傅,这泥巴还要掺红土吗?” “再掺两车!” “师傅,这胎土太粗糙了吧,还含沙粒呢,” “没关系,要的就是这样!” 一位老窑工满脸疑惑的跑来问道:“小二呀,这釉水里除了草木灰,你还往里面掺了什么?颜色不对呀!”詹小二笑着拍了拍老窑工的腰;“师傅,你放心吧,我掺了点猪骨头烧的灰,给新建盏加点营养呢,哈哈哈”。看着老窑工还是迷茫的眼神,詹小二拉着老窑工的手说:“您知道,我们这地方的红土含铁很高,我多配红土,就是想改变原有的胎质,使它象铁一样坚硬,我允许胎坯有小沙粒也是要增加瓷器的透气性,使它既保温又透气。至于釉水里用猪骨头灰,是我的发明,我使用过的,我想,应该会有效果的。”就这样,一口长一百多米的龙窑,在詹小二的带领下终于点火开烧了。

       经过整整七天七夜的精心烧制,到了出窑的时刻了,整个窑口,包括周围的小山包都站满了来看出窑的群众,人们个个踮脚翘首,凝神闭气,睁大双眼等着看这一历史时刻。一位官差向前来监看出窑的县令禀报之后,跑到窑前正要下令。“慢!”詹小二一声断喝。官差惊鄂:“怎么,你敢抗旨吗?” “我要先当着全体父老乡亲的面说清楚,如果我烧出宝物来,你们官家的承诺要兑现,如果没烧出来,我一人承担罪责,你们绝不能殃及其他窑工百姓!”官差看了看县令,县令点头说;“可以” ,詹小二高喊:“开窑!”所有的窑工也一起齐声高呼“开窑啰!”随之在场的百姓群众也欢呼雷动,震撼山谷。

       一件件瓷器搬了出来。看到一个个的瓷器釉色青黑,湿润晶莹,口沿黄褐色,光滑得如同玉器,底足如铁,用手轻轻的叩击,发出击打铁器一般的“当当”脆响声,最让人们惊艳的是盏的里外釉面,均匀分布细如兔毫的条纹,似金似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真是美仑美奂,令人爱不释手!工匠们看呆了,老百姓也看呆了,县令也同样看呆了,半天才回过神来,迭声叫道:“真是神器呀,这宝贝叫什么?我要了,我全都要了!”詹小二十分淡定地说:“我们建盏品种都是以釉色特点来取名的,如乌金釉,茶末釉。今天这窑烧的新盏的釉面如兔毫,胎足如铁,就称它为铁胎兔毫盏吧。”从此,建阳建盏就有了闻名遐迩的铁胎兔毫盏。

       一批一批兔毫盏烧制出来,流向全国各地,一批一批兔毫盏被进贡给朝廷。老百姓喜欢,文人墨客欣赏把玩,兔毫盏身价陡起,成为达官贵人的新宠,随着宋朝斗茶之风日盛,精品兔毫盏成为世人争相购买、收藏的珍品茶器,就连皇帝老儿也十分喜爱,又下旨给地方官府监制宫廷御用的兔毫盏。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底足刻有“供御”、“进盏”的兔毫盏就是佐证。如果您有幸收藏到或者看到底足刻有“詹”字的兔毫盏,那您更是捡到宝了,传说那就是詹小二的作品,价值连城呢。